禁毒教育专家: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
使人成瘾是毒品最本质特征,但在“嗑药”、“嗨吧”、
“溜冰”、“打K”等时髦称谓伪装下,合成毒品已成青少年涉毒重灾区
曲晓光,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副秘书长
漫画:朱慧卿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副秘书长曲晓光,原本每年只有国际禁毒日(6月26日——编者注)前后,才有一些媒体的采访电话。今年,从第一个影视圈艺人涉毒案被曝光后,他的手机几乎被各家媒体打爆。但是曲晓光把大多数采访要求都婉拒了。因为在他看来,许多媒体的焦点和讨论方向完全搞错了。
“影视明星涉毒这么大的事情,一些媒体竟然只满足于挖一些边角料进行炒作!”经过谨慎沟通,决定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后,曲晓光一见到记者就情不自禁感叹。
他说,毒品问题特别是青少年涉毒问题,最近几年快速蔓延,形势很严峻,但社会似乎不太觉察,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重视。明星吸毒案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此时正该是媒体站出来,向广大青少年讲清楚吸毒危害、可能涉毒的原因和防止染毒的办法的时候,可是,事件发酵到现在,仍然没见几家媒体来干这件当务之急的正经事。
青少年沾染毒品一般有五种原因,明星家庭和我们社会对此都重视不够
中国青年报:娱乐明星吸毒,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特殊影响?
曲晓光:当下社会,娱乐偶像在青少年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在90后、00后群体中更是如此。在偶像崇拜、青少年热衷模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娱乐明星吸毒,表面上看似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却会对青少年产生极为不良的示范与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偶像吸毒,青少年粉丝会有几种不当反应:一种是把吸毒行为当作“潮”、“酷”,进行模仿;另一种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偶像为什么去做违法的事情,进而导致本就脆弱的价值观产生混乱。当众多粉丝对偶像吸毒行为没有太当回事时,又会反过来影响涉毒明星轻视自己的违法行为及其社会后果,即便受到法律惩处,之后仍会复吸。
中国青年报:这是不是一些公众人物涉毒被拘留后仍敢说“不后悔”的原因?
曲晓光:的确如此。在我国,吸毒是违法行为,触犯法律就应该接受惩罚,特别是公众人物,更不能拿法律开玩笑。现在,从被曝光的案件来看,吸毒这种违法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娱乐圈的一种“圈子文化”,这无形中混淆、颠覆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极大地损害了娱乐圈的道德信誉。如果不尽早根除这种“圈子文化”,往后可能会有更多影视明星身陷吸毒的丑闻之中,甚至可能出现明星吸毒低龄化的趋势。
每一次娱乐明星吸毒案件被曝光,总能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我们应该借这个机会,加紧普及有关专业知识,让青少年清楚地了解毒品的严重危害,强化青少年自觉“远离毒品”的意识。但可惜的是,我们当下一些媒体却把它当作跟风炒作的机会,不断去挖掘各种“八卦”、“隐私”,无视媒体在这个问题上的社会责任。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中国青年报:你可否具体说说,媒体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负责任的?
曲晓光:咱们就拿这几天媒体还在连续报道的柯震东、房祖名吸毒一案来说吧。现在,学界公认青少年沾染毒品一般有五种原因——好奇心理、炫耀心理、交友不慎、缺乏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家庭环境影响。对于这五方面的原因,这几年,我们专家在做讲座或接受采访时一直不厌其烦地在提,网上也很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但却总是很难引起青少年包括家长们的注意。
而从目前警方披露的情况来看,柯震东与房祖名的案件,几乎囊括了上述全部五方面原因。首先,据柯震东交待,他初涉毒品时才20岁左右,是看到他人吸毒后自己才开始吸的,这里面肯定有好奇心的驱使;其次,作为明星,柯震东、房祖名二人身上有着耀眼的光环,觉得吸毒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甚至还会举行与毒品有关的聚会;第三,交友不慎在柯震东与房祖名二人身上体现得就更为明显了;第四,从柯震东的供述中也能看出,虽然曾经做过禁毒宣传员,但他对毒品的危害仍缺乏充分认识;最后,案件曝光之初,有媒体报道,柯震东父母对于儿子的管教原则竟然是“只管钱,只要不坐牢就行”,这种过于放纵的家庭教育,对柯震东最终染上毒品不能不说有很大关系。至于房祖名,他吸毒8年之久,作为父亲的成龙竟然毫不知情,也可见其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如果有媒体能在此时,结合这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例,把青少年涉毒的这五种可能性一一讲清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一定会挽救不少现在还在懵懂中的孩子,尤其是他们俩的粉丝。但是,事件发酵到现在,我还没看到有多少媒体在做这件事,这很可惜!要知道,仅在微博上,柯震东就有3300多万粉丝,房祖名有700多万粉丝,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他们俩对我们青少年的潜在影响力不可小觑。
我国青少年涉毒情况非常严峻
中国青年报:我国青少年涉毒情况很严重吗?
曲晓光:非常严峻!根据《中国禁毒报告》的权威数据,1991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仅为14.8万人,截至今年4月底,这一数字变成了258万人,20多年里翻了十多倍。而在近年来登记在册的吸毒人群中,35以下青少年的比例基本超过50%,公安部禁毒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这一比例已高达75%。
当下,青少年涉毒存在五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吸毒人群低龄化。目前发现的年龄最小的吸毒者竟然只有8岁。
其次,吸毒人群普遍化。毒品现在已经不再是个别社会边缘群体才沾染的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外表光鲜的都市白领,都已经成为涉毒重点人群。
第三,毒品类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吸毒者,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毒品。
第四,吸毒场所隐蔽化。涉毒场地从酒吧、KTV等公共娱乐场所转到私人住所,歌手李代沫吸毒就是在他租住的房屋中被抓获的。
最后,聚众群体吸毒的青少年越来越多。2009年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起青少年聚众吸毒致死案中,吸食者因为产生幻觉而相继坠楼,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死者平均年龄不到28岁,最小的仅有19岁。而发生在四川宜宾的一起青少年聚众吸毒案件中,参加吸毒的6名20岁左右的青年全部死亡!
中国青年报:现有的毒品类型中,哪些是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和吸食的?
曲晓光:毒品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一般而言,根据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我们可以把毒品分为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两大类。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毒品包括,鸦片、杜冷丁、可卡因、海洛因、大麻等。而新型毒品(也可称为合成毒品——编者注)则包括冰毒、摇头丸、K粉、三唑伦(又称海乐神、酣乐欣,是常用的有效催眠药之一,也可用于焦虑及神经紧张等——编者注)等。
近年来,在“嗑药”、“嗨吧”、“溜冰”、“打K”等时髦称谓的伪装下,在“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的自欺心理作用下,合成毒品已经成为青少年涉毒的主要类型,滥用合成毒品的青少年人数不断增长。公安部门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占吸毒人员总数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16.1%,2011年已经蹿升至32.7%。最高法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传统毒品海洛因在涉案毒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新型合成毒品在涉案毒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中国青年报:有些人认为,吸食摇头丸、K粉等新型合成毒品,没那么容易上瘾,偶尔吸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损害。是这样吗?
曲晓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使人成瘾是毒品最本质的特征,包括精神上的依赖性和身体上的依赖性。吸食合成毒品后,身体短时内可能不会出现像吸食海洛因那样非常难受的症状,但是,吸食者的精神已经被控制。在毒品对人体的伤害中,最可怕的就是精神上的控制。比如说吸食冰毒一次,有可能会对吸食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非常严重、不可修复的伤害,而且会反复发作,直到摧残吸食者的大脑和精神系统。
相比鸦片、海洛因等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的传统麻醉毒品,合成毒品多以化学合成为主,会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致幻或中枢抑制作用更强,也更易成瘾。在吸食合成毒品后,吸食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会出现严重偏差,比如毒驾者,会对距离、速度产生严重误判。而冰毒会使吸食者产生幻觉,形成心理学上的迫害妄想症,总认为可能会遭受周围人的攻击,为此吸食者可能拿刀杀人。曾经发生在天津的一个案例中,吸食者因为吸食过量冰毒,精神高度亢奋,与同伴发生口角后,持刀向同伴连砍数十刀致其死亡,随后又在幻觉中自杀。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大麻成瘾性较低,偶尔吸食没有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大麻合法化”的声音。对此,你怎么看?
曲晓光:传统天然的大麻植物干品,被当作毒性较低的软性毒品,在世界范围内滥用的人数最多。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国家实行大麻合法化,而且在用量、用途等方面都有严格限制。所谓的“合法化”,也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放开。
目前,由于现代农业的培育技术和化学提纯技术的发展,已使大麻中的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的含量大大提高,人吸食大麻制品后,会使人体产生强烈的致幻效应。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天然植物干品的大麻,活性成分含量在0.3%左右,但是现代植物培育的大麻活性成分含量可以达到20%之多,如果再提纯,比如说浓缩成大麻树脂,或者大麻油,这个含量比重就更高了。如果吸食这样的大麻毒品,对身体的严重伤害简直不可想象。
我国目前青少年涉毒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而且现在所说的大麻类毒品已非原始的大麻植物干品,所以说,“大麻合法化”这种舆论,在明星吸毒案件连续曝光时传播开来,往最轻处说是哗众取宠,完全站不住脚。
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这一点要切记
中国青年报:想要远离毒品,青少年都应该注意哪些?
曲晓光:首先,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这一点要切记。
如果有人告诉你“吸毒可以减肥”,千万不要尝试,因为这不是减肥的问题,更可能的是会减掉性命。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吸毒很帅,很时尚”,千万不要听信,因为它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会对身体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在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一定要警惕陌生人给的香烟、饮料、食物等;看到朋友们吸毒,他们劝你加入,如果你突然拒绝可能会遭到一些意外伤害,这个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走开。
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喝大量的止咳水,不要相信这些东西能提神或者能够让你学习效率提高。
当遇到无法排解的事情时,一定要跟家长沟通,不要寻求毒品来排解这种不良情绪。
最后,如果万一沾染上毒品,千万不能隐瞒,自己偷偷在家熬着。毒瘾是反复发作的脑疾病,它既然是病,就需要救治。毒瘾发作,不是靠个人的意志力能够抵抗得了的,所以应该尽早告诉身边亲近的人,尽快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中国青年报:你长期从事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对于目前的禁毒教育工作,你有什么建议?
曲晓光:以前,一提到禁毒教育,大家都会想到挂条幅、贴海报、办讲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前许多禁毒教育的做法之所以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太过被动,参与者往往是看一眼海报或者听一场讲座就完了,事后很难留下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近年摸索主动参与式的禁毒教育方法,即把本身属于涉毒高危人群的人,培养成禁毒志愿者,让他们主动从事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影响身边人。也就是说,把禁毒志愿者作为“种子”,让他们既能抵御自身免受毒品的侵蚀,也能创造出优质的禁毒文化产品,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禁毒事业。
比如,对于近年来对大学生毒品认知的调查和青少年吸毒人数增长迅速的问题,去年我们尝试开展“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第一批联系了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8所高校的相关院系,并联合社区青年汇、戒毒所等单位,将禁毒教育与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志愿活动结合起来,以潜移默化替代直接灌输,让生硬的禁毒宣教寓于故事中,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展现内容,在社会上收到良好效果。项目启动短短几个月,参与的大学生人数就超过两万人,许多学生们主创的禁毒宣传教育成果新颖鲜活,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