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本栏目编辑还推荐您阅读: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工作。这是习近平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大潮奔涌逐浪高。”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年。从举旗定向到立柱架梁,从星火燎原到全面开花,“啃硬骨,涉险滩”,全面深改逐步向纵深推进。
2012年12月,习近平上任后首次出京考察就到了改革开放先行之地——广东。他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至今37次小组会议,已出台超过1200个改革方案,从医疗到司法,从环境保护到科技创新,深改会议涉及数十个改革面。这组数据的背后,凝聚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深改组的勇气与担当。
破局开路,只争朝夕。五年来,习近平躬身力行,用脚步丈量着改革的进程,国内考察足迹遍及各地,推动各项改革落向实处。听,深改的脚步声铿锵有力,正大步向前。
“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改革,如中流击水,不进则退。
纵观历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抓落实”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地方和部门一把手,既要当改革的促进派,又要当改革的实干家。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于《之江新语》一书中写到,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改革创新之路,就是一段“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历程。
在浩瀚的改革历程中,习近平躬先表率,勇担改革的“带头人”,慰问群众,视察机关,走访科研院所,听取地方政府报告,召开工作会议,实地督促改革落地。
改革的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近日,《福建日报》刊发一组系列报道,披露了习近平当年在福建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上世纪90年代,福州外商独资、私企等多种类型企业蓬勃兴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发展困难重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经过扎实调研,着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企业“试水”,带动了福州乃至全省的国企改革。
习近平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和福建省长的6年里,7次到晋江调研,探寻晋江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成功推动“晋江模式”,推广“晋江经验”。2002年8月,《人民日报》刊登习近平署名文章《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总结晋江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带着这份勇气和智慧,习近平一路走来,将地方治理的成功经验,丰富升华为国家治理战略,直面一个又一个改革难题,动真碰硬。
2014年至2016年,中央深改组共出台了1204个改革方案,基本完成了278项重点改革任务。
2017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组已召开6次会议,审议60多个重点改革文件。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指出,主要负责同志要做好实化细化工作,对症下药,推动改革精准落地。要一竿子抓到底,从抓改革方案制定入手,一直抓到部署实施、政策配套、督察落实。要加强改革协同,突出抓重点难点,配套推进其他改革。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
改革,如挽弓勾箭,直击靶心。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
“对一些重大改革,其他层面协调难度大的,要敢于接烫手山芋,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习近平曾多次以牵住“牛鼻子”、“烫手山芋”为喻,要求改革要抓重点、难点、关键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法论。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硬骨头越多。”改革越往深处发展,利益两难问题越多,暴露出的问题与矛盾就越深层、越尖锐。只有迎面而上,啃动改革“硬骨头”,才能真正推动改革纵深发展。
医疗改革关乎国计民生,是全世界的难题,是最难下口的“硬骨头”。
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一场大刀阔斧的医疗改革由此展开。
2017年4月,北京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一夜间,北京2605家医疗机构完成系统切换,彻底告别以药养医。
生态文明改革,也是一直以来中央深改组会议的重点。
记者观察到,仅今年上半年,9个涉及环保主题的文件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审议通过。
今年6月,中央全面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江西建立了全国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体系最完备的五级河长制;划定保护范围5.52万平方公里,成为全国第三个正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的省份。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如今,“四梁八柱”已崛地而起,改革梯次层层推进,难点重点集中突破,一幅多箭齐发、纵深向前、“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改革画面铺展在我们眼前。
“集中攻关,以点带面”
改革,如棋盘博弈,落子开局。
“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今年5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上指出,要认真谋划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大胆实践,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7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鼓励上海自贸区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联动,以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今年上半年,上海自贸区深化改革成绩亮眼——上海自贸区各片区引进外资总额占浦东90.8%,新增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183个、累计达到2175个,带动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上海全市占比60%以上。
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复杂、难攻破、止步不前的改革领域,试点正是领先探路、打破困境、走出僵局的雪中炭。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也取得突破进展。
2014年6月,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由7省市先行试点实行司法改革四项方案。
2015年,海南省作为先行试点之一,率先实行相关方案,以独特的省直管市县行政体制,将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的财物统一上划省级财政管理。
深耕细作、渐次开花,改革“试验田”如点点星光,璀璨夜空,照亮深改前进之路,为改革在全国上下的进一步推进积淀下宝贵的经验。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如秉轴持钧,以一持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上世纪60年代,年仅十几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插队。住土窑、睡土炕、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梁家河的贫困生活磨练了习近平的意志,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贫苦人民生活的艰难,理解了人民的真正需求。从此,他将这份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牵挂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深深融入到执政改革之中。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2015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第一次公开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强调了人民在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改革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只有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让人民切身享受到改革成果,真正体会到获得感,改革才能实现最大价值。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五年来,一系列民生相关改革方案落地,大到户籍、医疗、教育等大范围改革,细到身份证异地挂失受理等便民服务,大大小小涉及十余个民生方面,从人民身边的事儿入手,从人民关心的事儿入手,为人民谋利益,促进社会公平,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获得感”。
五年来,习近平多次到基层视察、调研,深入贫困地区,看望基层群众。“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来到全国30多个贫困村镇进行调研,同当地群众嘘寒问暖话家常,了解群众生活状态,检验扶贫落实情况。
五年来,各项民生改革落地生花。养老金逐年攀升,“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5个省份高考统一命题。2013至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和数据的背后,是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习近平在近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深刻总结了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改革的脉络日益清晰,步履日益稳健,习近平以一位大国领袖的豪气与担当,带领着中国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