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本栏目编辑还推荐您阅读:
中报业绩显示上市央企整体预减比例高达67.6%,分析称央企对地方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弱化
“以扩大规模为目的的投资必须停止。”这是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对央企提出的预警,同时提出所有投资必须转向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升级。而这背后,正是市场需求下滑,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央企经营面临压力日益增加的现状。统计显示近7成央企中报预减。
国资委多次公开提醒央企做好“过冬”准备的同时,对央企加强监管,要求巩固资金链,并定期报送总结报告。有关专家建言,众央企高速产能扩张需要“降温”的同时,应把握时机做好结构调整,引入并联合民间力量,经营层面应缓慢扩张“现金为王”。
近七成央企中报业绩预减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36家央企概念类上市公司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业绩快报,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351亿元,比去年同期的911亿元大幅上升了48.3%;但净利润仅为83 .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7.9亿元下滑4.6%。
从201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的情况来看,在公布业绩预告的139家央企概念类上市公司中,中报业绩预减、略减、续亏和首亏的达到了94家,整体预减比例高达67.6%。
行业分布上,经营情况恶化的央企概念类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力、石化、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行业。
“对很多企业而言,曾经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被隐藏起来的产能过剩、管理粗放、技术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都在业绩下滑的阶段暴露出来。”一位央企负责人透露国资委加强了监管,央企正按照国资委要求在特定日期报送有关总结报告。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认为,当前央企的挑战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另外货币政策可能即将出现新的变化。
过去数月央企多领域扩张
值得重视的是,央企一方面产能收缩,另一方面过去数月仍在进入不少民生、基建领域。有分析机构指,正是多区域多领域扩张才导致了不少央企的资金紧张。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近期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称,建筑、医药、交通等行业还在积极引入央企投资。除了传统的中央直接投资之外,在地方政府资金相对紧张且融资平台受限的形势下,引入央企投资可能成为主流。
据中金公司统计过去几个月的央企动态看,央企投资动态不断,包括国资委协调央企进入铁路基建领域以及中国水电、中国中铁深圳地铁BT项目的签订等。
从融资模式看,依靠央企进行融资在现阶段来看,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资金紧张的环境,同时从银行的角度看,央企的风险显著小于地方融资平台。
观察不难发现,近年央企的布点投资对拉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央企产能收缩的情况下,各界担心央企投资对地方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弱化,加剧地方发展的资金紧张局面。
“近年来,央企在解决垄断带来的低效方面时有发力,包括加大上市步伐、引入民间力量,进行制度建设等。”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向南都记者表示,这样多方出击,央企的寒冬其实不寒,但需要把握当前结构调整的时机。
央企也应“现金为王”
央企产能扩张并未止步的同时,利润大面积下降。这意味着,央企投资产能中,相对一部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投资效益下行。
国资委披露有关数据也直指央企利润和资金面临窘境。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 .6万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3870亿元,同比下降16.4%;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2531亿元,同比下降13.9%。
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预警时,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应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强化投资并购管理,所有投资必须转向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升级。”对央企的要求则是,应更加重视加强现金管理和巩固资金链,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不仅关注自己的现金流,还要关注上下游客户的资金链,防止由于上下游资金链缺口引发连锁效应。
业内分析,提出这一要求,正是缘于市场需求下滑,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上升,“贵”为央企,也不得不面临经营压力日益增加的现状。
上述央企负责人也透露,下一步整个市场由于产能过剩引起的恶性竞争会加剧,而很多行业的优胜劣汰速度也会加快,央企需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严格各项管理,降低成本。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纯规模扩张是绊倒不少央企的一块绊脚石,“仅以房地产为例,2000-2008年的房市牛市中,许多房企被全线飘红的经营业绩冲昏了头脑,纷纷下大血本拿地。在风险控制失衡的境况下,资金链条很容易断裂。”其认为,这时候尤其应该强调稳健经营,资金安全至上,现金为王。
“凭借充足的自有资金,采用多点布局的模式,可以有效转移、规避经营风险。”蔡志洲如是建议。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资金链不是最大的难题。“我一直认为,央企由于性质的特殊性,资金链是不会有问题的。”黎友焕认为,最大的难点是效益问题,这既很关键,也一直没有解决。(南方都市报 陈琳琳)